玳瑁

Eretmochelys imbricata   Linnaeus
   

  23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吻部侧扁,上颚前端钩曲呈鹰嘴状;前额鳞2对;背甲盾片呈覆瓦状排列;前肢具2爪。
形态描述 依据海南1号标本描述:背甲长430毫米,宽360毫米,高130毫米。吻长,侧扁;上颚前端钩曲呈鹰嘴状;下颚骨纤细,下颚联合长,仅略短于眼的纵径;颚缘无锯齿,但具纤细的斜直条纹。头背具对称大鳞,前额鳞2对;颈前部、喉、颏部具若干小鳞。背甲较平扁,呈心形;盾片呈明显的覆瓦状排列,老年个体渐趋平铺;颈盾宽短,与第一对缘盾平列向前凸出;椎盾5枚;肋盾4对,第一对肋盾不与颈盾相接切;一条明显的脊棱自第一椎盾贯穿至最后一枚椎盾;侧棱极弱(幼体时十分明显);缘盾每侧11枚,在体后三分之二处形成明显的强锯齿状;2枚臀盾略大于相邻的缘盾,两臀盾间具缝隙,呈凹缺。腹甲前后缘弧形,前端具一扇形间喉盾;肛盾中缝最长,其余盾片中缝约略相等;自肱盾至肛盾中央隆起,形成腹甲两侧的棱嵴,棱嵴之间形成凹陷;两侧具4枚一列的下缘盾;在腋区具4枚或数目更多的鳞片;在胯区有1或2枚鳞片;盾片均具辐射线。四肢桨状,前肢长于后肢,覆有并列大鳞和盾片,每肢外侧具2爪。尾短。
生活时,头背鳞片黑色到棕褐色,在鳞缘色浅;颚缘黄色,有暗色的斑。背甲棕红色,缀有浅黄色云斑,具金属光泽。腹面黄色,有褐色块斑。

大小
生境信息

生活习性 生活于热带、亚热带海域。以软体动物、甲壳纲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,也食海藻。
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玳瑁盾片可药用。并可加工为工艺品。列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。也被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列为限制捕杀买卖的动物而受到保护。

经济用途

经济意义 玳瑁盾片可药用。并可加工为工艺品。列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。也被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列为限制捕杀买卖的动物而受到保护。

分类讨论

附记 本种可分为2个亚种,即大西洋亚种(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)及太平洋亚种(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,前者壳缘较为平直,后端窄尖,头及肢的背面黑色部分较少;后者龟甲通常呈心形,头及肢的背面部分几乎全为黑色。分布在我国海域的玳瑁属于太平洋亚种。